社會

聆聽玻璃窗花的故事 Relight +點亮記憶的3種方式

【記者廖宥婷/台中報導】

復古的壓花玻璃是臺灣建築經典的元素之一,海棠花、十字、閃鑽等樣式的玻璃安在木框裡,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。2023-2024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張博傑經過一年田調,蒐集臺中人的家庭故事,創作出駐館作品《Relight+日_夢_遊》,內容包含8月2日至9月29日於留白計畫的文件展、9月20日至9月29日於歌劇院凸凸廳的沉浸展,以及9月27日至9月28日臺中舊城區走讀活動,希望從窗花點亮記憶,找回手作工藝的溫度。

2023-2024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張博傑《Relight遊》臺中舊城區走讀活動,從窗花點亮記憶中的溫度©臺中國家歌劇院

「我童年時的幸福來自單純的瞬間,只要坐在老家的地板上,感受窗花透進的溫暖陽光,彷彿通往夢想世界的門。」張博傑就讀研究所時開始新媒體藝術創作,覺得用電腦創作少了真實手感,轉而向老師傅學習,成為一名鑲嵌玻璃工藝師。他分享,「工藝品除了製作的技術外,工藝師得用一比一的時間完成;選購工藝品,同時也收藏作品珍貴的製作時間。」去年舉辦的《回憶的物件》工作坊,張博傑請學員帶來「記憶的物件」,分享物件對其人生的意義,之後親手用鑲嵌玻璃技法做成一個飾品;「回憶的投稿」蒐集家族合影背景中有窗花的照片。這些故事、物件都成為展覽《Relight+日》的一部分,張博傑選在70年代老宅風格的留白計畫展出,觀眾可以線上聆聽每個物件背後的故事訪談,回叩自己的生命經歷,串聯起臺中在地的共同回憶。

2023-2024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張博傑《Relight+遊》走讀活動深入臺中舊城區 ©臺中國家歌劇院

在凸凸廳的展覽《Relight+夢》與不同領域藝術家合作,其中聲音藝術家許雁婷將不同花紋的玻璃放在黑膠唱盤上播放,讀取單音後再編曲成為專輯,成為展覽中的聲音;影像藝術家黃偉軒用點雲的技術掃描玻璃,將之放大成一個3D世界,呈現抽象、具象的回憶場景;藝術團隊雜波ZAP以30多盞窗花玻璃燈製作大型裝置,觀眾可以透過麥克風互動對話,裝置將以動態光學的展示回應。

2023-2024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張博傑《Relight+遊》臺中舊城區走讀活動造訪「陳彫刻處」©臺中國家歌劇院

重頭戲《Relight+遊》將從城市漫遊出發,在臺中老城街區一起探索不同時代的窗花樣貌,途經市區最後的原生聚落東勢仔、日治時期的水源地與歷史建築蔡內科、民國時期的軍公教房舍與傳統市場,希望參與者沉浸在日常生活中,重新發現傳統花紋玻璃的歷史脈絡。活動即日起可上ACCUPASS報名。

2023-2024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張博傑《Relight+夢》透過工藝設計將老物件注入當代生活中©臺中國家歌劇院

「我希望這次的駐館計畫不僅是創造出一個世界,而更像鏡子,讓觀眾在體驗計畫的時候,可以反照出自己的生命經驗。」張博傑說,《Relight +》透過跨領域共創方式,藉由駐地田調、工藝設計與藝術應用等,將逐漸消失的回憶和事物,重新轉化為現在進行式的研究議題,企圖挖掘新的啟示與可能性,並透過創意和創新,將回憶重新注入當代生活,藉以豐富人們的文化體驗與情感連結。